更新于2017-09-04 ·閱讀:225
今天,我們來聊聊UGC。
UGC不是工具產品,不是新聞客戶端,不是電商或者游戲。只靠好產品不行(如足記),只靠業務邏輯不行(如頭條),更不能每天喊用戶“快來留言吧”(如美團)!UGC是一門藝術,一門構建生態的藝術。
成功構建一款UGC產品,你需要取勢、明道。
取勢
幾乎每個UGC平臺的生與死,都伴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更迭。
0X年,網民多是精英階層,各類聊天室崛起。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是名50多歲的飽學儒生,最喜歡新浪聊天室的對聯雅座。你能想象么?每天幾百個人熱火朝天的對對聯——一擔重泥攔子路,兩岸夫子笑顏回。
幾年后,web2.0時代來臨。上網人數進一步增多,也更加年輕化。主打明星八卦、小說連載的天涯、貓撲興起。06年,當年明月的《明朝那些事兒》在天涯的煮酒論史板塊連載,訪問量迅速突破百萬。
同期,網民基數的增大,讓垂直論壇成為可能。阿北創辦豆瓣,暗暗開始緩慢的用戶積累。
07年,張瑋瑋將自己的新歌「米店」上傳到豆瓣,10年后,隨著老狼在《我是歌手》上的演唱大火。
05、06年,視頻UGC土豆、優酷相繼上線。05年胡戈將陳凱歌的《無極》重新剪輯成短視頻《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》,成為爆款。
但國內短視頻制作能力過弱。優酷土豆很長時間內只能靠用戶上傳的盜版電影過日子。
接下來幾年,網民基數進一步擴大,上網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網絡內容愈加碎片化。
10年,新浪微博上線,4年后登錄納斯達克。微博通過140字的限制降低了制造內容難度,文字與圖片進一步融合,微博類產品創造了“關注”這個動作,內容分發有了全新的方式:基于關系鏈。
11年,蘋果經典一代iPhone4s發布,同年小米1發布。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。
11年,微信發布第一版。12年上線朋友圈,13年訂閱號上線,同年微信注冊用戶突破6億。成為亞洲區用戶規模最大的App。
還是11年,知乎上線,13年開放注冊,一年內注冊用戶由40萬攀升至400萬。
在這段時間,03年上線的家長幫,07年成立的寶寶樹,05年成立的糗事百科等一批垂直UGC紛紛完成移動化,并迎來新一輪爆發性增長。新型導購類UGC蘑菇街,美麗說等出現。
一二線城市換機潮過后,三四線城市用戶也開始棄用功能機,改用智能手機。
14年,GIF快手更名為快手,由工具切入短視頻,迅速向三、四線城市下沉。采取同樣策略的還有微博、OPPO、VIVO。
16年,陌陌推出直播業務。當年營收超過5億美元。
歷次網民規模的擴充,終端設備的更迭,產業的變化,都會產生數個UGC平臺。早或者晚,都不行。
優酷生早了,本來是短視頻UGC,活成了OGC,靠購買電影、電視版權+自制節目過日子。騰訊微博做晚了,只能草草收場。
UGC的特別,就在于內容是由用戶產生,大量用戶才能成勢,構成UGC的生態。因此,時機的選擇就顯得異常重要。
取勢,是一個UGC平臺成功的前提。
明道
UGC的道,最核心的有兩條。
1、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
投資講究風險錯配,UGC講究內容錯配。
如果將UGC平臺里的用戶按粉絲量從高到低排布,可以得到下面的粉絲分布曲線圖。
假設有兩個平臺的粉絲分布如下,平臺A和平臺B,誰更健康?
答案是平臺B。
對于平臺A,少量頭部內容制造者聚集了大量粉絲。而絕大多數用戶輸出的內容則無人問津。這會造成兩個問題。
01 平臺風險高
頂級內容制造者一旦逃離,會帶走大量用戶,造成平臺癱瘓。
02 用戶粘性差
普通用戶沒有生產內容的動力,只會關注頭部用戶,這種單向的關注不足以形成關系鏈。而關系鏈是提升用戶粘性的核心因素。
所以,平臺A其實不是UGC,而是不折不扣的PGC,社交屬性很弱。
再看平臺B,粉絲集中度較弱,腰部用戶產生的內容是才平臺的中流砥柱。
因此,頭部用戶出逃對平臺的損失很小。同時普通用戶的內容也能得到一定量級的曝光,甚至互動,大家更樂意貢獻內容,用戶粘性較高。
平臺B,才是真正的UGC。
所以,是不是UGC,看一眼粉絲分布曲線就知道了。
平臺A們很喜歡爭搶頭部流量。去年的直播大戰,多少個平臺A花大價錢簽幾個自帶流量的主播,砸全線資源去推。結果沒多久主播又被其他平臺挖走,還卷走了產品上原本就少的可憐的存量用戶。
你說尷尬不尷尬?
這種尷尬事兒,知乎也做過一次。16年底,知乎邀請李笑來連做三次live,砸上了全站的資源,累計22.5萬人收聽。結果李笑來在live結束之后,自己做了類似live的產品“一塊聽聽”,還通過這次live吸走了不少知乎的用戶。很多知乎大V也都對這一事件頗有微詞。
秒拍、小咖秀、大多數直播平臺,都是典型的平臺A。
秒拍副總裁劉新征曾說:盡管 UGC 貢獻了秒拍90%以上的內容,但是從播放量看,排名靠前的 PGC 內容占比90%。小咖秀的問題也一樣,明星表演吸引了大量用戶,但普通用戶拍出來的東西卻沒人看。
知乎、陌陌、快手,則是典型的平臺B。
陌陌平臺的主心骨是一批腰部的內容生產者,top10公會對直播收入的貢獻只占3%左右。快手同樣如此,這也是為什么在火山小視頻2000萬挖走MC天佑之后,快手只是微微一笑。
粉絲分布曲線的背后,其實是平臺的運營策略,其核心是內容分發機制。關鍵在于,運營策略和分發資源傾向于哪部分用戶。
2、保持克制
對UGC來說,最可怕的就是內容的水化。而避免水化,UGC的運營往往需要極強的克制力。
保持克制體現在三個層面。
01 產品功能
快手App里一直沒有轉發功能。因為擔心有了轉發之后,top內容被大量轉發,流量向頭部聚集,UGC屬性被弱化。
02 推廣節奏
每一家UGC,都有自己的一套社會規則,比如嗶哩嗶哩的彈幕禮儀,知乎的謝邀和沒有幫助。熟悉和適應這套規則是需要時間的。如果短時間內涌入大量新用戶,他們會產生大量與平臺調性完全不匹配的內容,并通過評論、贊、踩等方式對存量內容分發產生干擾。
這時老用戶就會發現,內容變水了。
因此,UGC在推廣節奏上,往往會相當克制。比如知乎、天涯、PMcaff、糗百,都在相當長時間里通過邀請碼通知社區用戶的增長速度。
03 平臺變現
變現的關鍵在于對用戶價值的作用。創造還是消耗用戶價值,這是個問題。
比如廣告就是典型的消耗用戶價值,因此各家UGC對待廣告的態度非常謹慎。知乎的原生廣告、微信的朋友圈廣告,都實驗了很久,體驗也十分完善,但仍保持很少的投放量,擔心影響用戶體驗。
陌陌16年1月試水直播,發現效果很好,但遲遲不敢放大規模,擔心損害產品本身的社交生態。一直等到通過數據分析,發現參與直播的用戶社交活躍度沒有受到影響,甚至略有提升,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直播。
反觀天涯論壇,放任各公關公司、廣告公司大量注水,自身又不加節制的投放廣告,形式也是簡單粗暴,引起老用戶的大規模逃離。web2.0時代的網站,在移動時代成功轉型的有不少。號稱全球華人網上家園的天涯論壇,卻最終難逃一死。
3、總結
UGC往往十有九死,戰略錯誤是重要原因。UGC的戰略至少包含兩點:
1)通過合理的內容分發機制保證流量不過度向頭部集中
2)在運營中保持理性和克制